最新加入

练书法为什么有助于长寿?

时间:2019-04-23 11:05    点击:
著名书画家长寿者居多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生卒年代可考的著名书画家152名,其中有109名活到70岁以上,享年80~90岁者亦不乏其人。如隋代智永活了近百岁;初唐四家之一欧阳询享年85岁;晚唐柳公权高寿至88岁;黄宗羲86岁,董其昌82岁。
 
 
近代齐白石94岁;郭沫若90岁,张大千84岁;赵朴初93岁,启功93岁,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而我国历代能查出生卒年代的皇帝209人,其中活过80岁的仅4人。有趣的是,这4位皇帝都爱好书法。他们是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唐代女皇武则天活了82岁,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清乾隆活了89岁。
 
 
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养生方法千差万别,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书法与修心养性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只有愉悦的心情,才是养生终极的追求。
 
可见,养生的第一要旨就是“养心”,而“养心”的第一要旨就是“习静”,书画艺术可以说是“习静”的最好选择。古人云:“一管在握,万念俱销”。
 
书法家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需要集中精神,排除杂念,认真思考,使思维进入一种超然境界。从而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使人心平气和,阴阳平衡,气血和畅,五内俱安,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丰富生活的作用。
 
同时,在写字时灵活运用手、腕、肘、臂、腰等部位,做到身脑并用,心神合一,动静结合,寓动于静,以笔生意,以意达情。达到调心、调息、调身三者的统一。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现在,已经有80亿年的历史,地球也有45年的历史。那么,到现在,宇宙进化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呢?是精神。高层次可以指挥低层次,精神可以指挥一切!
 
书法艺术是人们心灵的轨迹,是生命的符号,属于精神领域。通过学习书法,可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了生命的真相,就会对人生抱有正确的态度,保持快乐的心情;心情的快乐,就会使你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快乐;快乐的细胞活力大增,免疫力超强,就会远离疾病。
 
这就是书法有助于长寿的基本原理。因此,书法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运动及养生方式,与生命、健康、长寿结下了不解之缘。具体说来,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书法可使“精气神”得以凝结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之三宝,缺一便不能生存。民间自古就有一种书法:“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只有保持“精气神”的充沛,才能抗病防衰、延年益寿,是养生的关键。
 
书法创作,形式上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实际上是从起势、捉笔到收势、搁笔,认真地完成了一个“精气神”的保摄过程,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古人论书,无不重视“精气神”在书法中作用。势,寄其情,会其神,道其宗,衡阴阳,化五行,谓之书”。
 
书写前,凝神静思,谋划全局,保持情绪安定,气沉丹田,排除杂念,思想集中。汉代书法家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南朝书法大家王僧虔则要求“心手达情”。
 
唐朝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朝苏轼强调“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米芾则要求“意气密丽,如飞鸿开形,形为意抒,意为形生的辩证思想。
 
书法创作讲究用笔、结字,注重情感、意象和境界。既要写出气势,又要写出神韵;既要会用力,又要会用气。
 
所以书法能凝神聚精,吐浊纳清,平衡阴阳,百脉相通,犹如气功注重调身、调息、调心,讲究松紧自然,虚实有度,意气相随。通过调心存神,精神内守,排除杂念,导引进入无形无象,一切外物都不想的空灵、清净、养生的境界。
 
如《黄帝内经》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总之,书法也可以称为艺术气功,属内功的范畴。通过意形结合,动静结合,练养结合,意气伴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使人们精充、气足、神全,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书法可使各种情绪得以释放
 
心理学认为,人们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无常,会对人体产生重大影响。
 
人的情绪与大脑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和垂体腺)有着密切联系,当人们处于危机状态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迅速作出反应和判断,下丘脑发出命令,垂体接受下丘脑传来的信息,分泌和调节相应的激素。
 
如人在愤怒时,会突然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流加舞鹤”;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就连清代的康熙大帝都说:“善于书法者俱长寿,而身强健。”凡此精论,不胜枚举。其体、骨、筋、脉、气、血、精、神等妙述,无不体现出中国书法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无处不滲透着形离不开意,意离不速,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液冲击心脑血管,能引起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或使心脏耗氧量增多,心肌缺血,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猝死。
 
情绪变化是由应激因子引起的一系列机体感觉和机体反应,它是人体本能的一种保护性机理。一般情况下,应激反应并不会致病。
 
但强烈的精神创伤或持续长久的慢性应激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免疫力下降,而引发疾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浮躁和功利无处不在,如许多人每天面对的主要是各种心理性的慢性不良应激因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待遇不公平及各种生活中的烦心事等。
 
这些慢性应激因子引起的反应对人们的心脏和大脑具有不良刺激作用,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失眠、焦虑、抑郁、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过劳死等心身疾病。要预防应激因子引起的不良作用,就必须学会应激干预和释放应激。应激释放的方法有多种,如倾诉,通过谈话、交流或哭喊、体育运动等来宣泄。
 
而练书法正是一种良好的精神调节方法或放松反应。既能锻炼肢体,又能锻炼大脑,且方便、易行、效果好。所以养生书法应为首选。
 
 
 
书法创作时,大脑新皮质(主管思维)向边缘系统发出指令,开始凝神专注。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主管情绪)和海马(主管记忆)把信息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指挥垂体腺等器官释放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使全身处于宁静的放松状态,此时情绪稳定,精神状态良好,呼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气机顺畅,情志得到有益的调养。
 
练书法能增加大脑的血流量,活化脑细胞,缓解大脑疲劳,增强记忆力,延缓衰老,有利于提高大脑益智功能。
 
香港大学书理研究室通过对练习中国书法时和休息状态下不同的心率、呼吸、血压、脑电波等生理指标的对照,显示练书法不仅能带来生理状态的松弛,也能导致心理状态的宁静。
 
书法创作其实就是在做气功,是一种讲究脑、体合一,练气、养气和用气的功夫。凝眸、沉思,白纸、黑墨,手握三寸柔毫尽情挥洒,仿佛置身于清净忘我的世界。书写时,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灵活自如地运用手指、腕、肘、臂、肩、腰、腿全身各部位协调动作,使体内气机、血脉畅通,真气充盈。
 
书写中,动作柔韧圆活,快慢相兼,静中有动,刚柔相济,赋词吟诗,意力并用。通过自身意念、呼吸和姿势,实现人体精、气、神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如运笔用墨,间架结构,到章法布局,落款铃印中,你要注入情志、要集中精力构思;在运笔过程中,时而万马奔腾、时而幽处寻踪、时而小溪流水、时而电闪雷鸣、时而翻江倒海、时而冲天如鹏,使各种情绪得到彻底释放,压力得到缓解。
 
整个创作过程,由于大脑高度集中,心情放松,体呈正姿,双脚有根,双臂有动,双目凝神,就能释放快乐因子,愉悦心情。从而净化了杂念,升了清气,降了浊气,运了真气,驱了邪气,身心得以调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是一种心灵体操,与其它养生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法可使疾病得以治疗
 
书画胜百药,古人早有论述。如唐代书法家张怀罐《评书药石论》中称书法为药石。宋代诗人陆游看到林和清写的行草,赞曰:“余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实属真情流露。
 
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曾经讲“每天写字一小时,可以使人气血畅通,疾病减少”。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说练字“能使人轻气上升,浊气下降;食归大肠,水归膀胱”。总之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治疗疾病。
 
在当今社会,书法防病治病的例子更为多见:北京的刘国龙老先生,曾患严重的心脏病,退休后用蝇头小楷抄书,先后抄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抄书十年后,到医院检查,严重的心脏病居然痊愈了。
 
无独有偶,天津有位郭庆文老先生,以前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腿脚不太方便。自从用蝇头小楷抄写了十几年的古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多年的糖尿病居然得到了控制,腿脚也灵活了,老人至今未患过大病,身体挺好。那么,学习书法何以能够治病呢?
 
日本科学家、医学家春山茂雄研究发现:人脑可分泌20多种脑内吗啡,若情绪常能愉悦平和,清净安闲,则分泌之吗啡,可医治身体任何疾病,其曾举一例:即使感染艾滋病毒,也能抑制病毒不至发作!
 
反之,那些终日较计得失、神紧气迫的人,所分泌吗啡则如毒素,终会导致诸种病疾。这为书法可以通过放松身心愈除疾患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书法创作和欣赏书法时,能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快乐因子,开启大脑欣快通路,使人精神爽朗,愉心悦志。
 
书法家潘伯鹰说:“心中狂喜之时,写字可以使人头脑冷静下来,心中郁悒,写字可使人解脱,我认为延年益寿,这算妙方。”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练书法有益于慢性病人的康复,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曾患严重的慢性病,后由于长年累月地练习书法,竟然病体康复,精力充沛了。当时毛泽东主席曾写信给她说“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件好事”。陈毅同志也曾为之题词“书法系艺术劳动,亦系体力劳动,立群同志运用书法恢复健康,这是重要的创举,值得我们学习”。
 
练习书法或欣赏书法,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疗法,属心理治疗范畴。书法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书法的结构、力度、气势和神韵是优美的艺术享受,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是任何药物都不可媲美的。它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从而促使疾病康复痊愈。
 
书法还是一种转移疗法,可排除烦恼,抑制躁怒,宣泄不良情绪,消解忧愁,净化心灵。近几年来,书法的康复作用也逐渐被医学界所认识和运用。
 
 
 
实践证明,书法对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糖尿病、中风后遗症及癌症等心身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上海书法家苏局仙先生在102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养生秘诀,苏老笑曰“惟书法而已”。
 
实际上,书法艺术走向赏玩由来已久,早在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一位书法欣赏的先驱。书法史中曾记载,当时梁鹄善书,而且曾与曹操有隙,但曹操却欣赏梁鹄的书法,“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卫恒《四体书势》)。以曹操一代奸雄,又操生杀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昔日的对头今又沦为阶下囚的梁鹄的书法拿来欣赏,可见当时书法的魅力,也可见他迷书所达到的境界。
 
书法学习不能为名利
 
所累养生也称摄生,养生的真谛在于通过自我调摄,延缓衰老,保健长寿。东晋时期葛洪所著《抱朴子》中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发人深省。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练书法实际上就是逗闷子、找乐子,让自己有趣快乐起来,身心愉悦,享受生活,才能颐养天年。
 
 
 
练书法的五要三不要
 
要做到五要三不要。五要是:一要感兴趣。对书法不感兴趣的人,可培养兴趣;对此实在不感兴趣的人,还是选择其他健身方法养生为好。
 
二要有恒心。不能练几天或几个月就不练了。最好天天练,立姿悬肘练更好,或立姿、坐姿交替练,每天1次,每次1小时左右,锲而不舍,有恒心,有毅力,长年坚持,才能有收获。
 
三要边默诵古诗名句边书法。手、脑、口合一,笔在纸上走,人仿佛在诗情画意中游,心驰神往,怡然自得,心手双畅。自撰诗文并书更有益身心。
 
四要经常读帖,欣赏书法。平时多翻阅、揣摩碑帖,参观各种书画作品展,感受书法之美的魅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还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书法作品,“孤芳自赏”,自得其乐;或赠送亲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五要遍临各体诸家。行草隶篆,只要是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若有名师指点,可事半功倍。
 
 
 
三不要是:一不要为成名成家而练。书法虽日趋商品化,但书法养生不能在乎名利。
 
二不要在身体不适或疲劳过度时练,要劳逸结合,养练适度。
 
三不要担心因基础差练不好而不敢练,也不要因年纪大觉得不适合练。书法养生适合每个人,只要有兴趣,想练就练,贵在陶冶情操,坚持就能收到奇效。
 
 
 
研究发现,书法对人体具有生理和心书法使人经常沉浸在愉悦的心境中,乐此不疲,仿佛进入一个精神乐园,逍遥王国。
 
书法养生的本质是书法对人的精神和快乐心境的滋养,书法养生之道在于保持心情的宁静和愉悦,这是书法家多长寿,寿从笔中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