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入

简述一下二王书风,对当下书法发展中创新的价值

时间:2019-04-23 20:37    点击: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书法家并不鲜见,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并称,唯有“二王”可以并称一代。“晋末二王称英”(虞龢《论书表》),他们父子书法成就的差别,在于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王献之则“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朱古来能书人名》),两人各有长处,只是王羲之较全面,因时代前后,也有“古今之别”,故相差不远。

“二王”并称,书风堪为经典,代代相传而不衰。探究二王书风,自然离不开对二王书法的剖析。二王书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才使二王书风成为帖学的正宗。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知道,无论是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在书法创作中,贯穿于他们书法精神的就是“创新”二字,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二王书风的精髓。二王历来被视为帖学“正宗”、经典,实际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经典,其后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完善日后成为经典样式的新风格之外,更在于其汲取营养的虔诚和不拘陈法的创造精神。

(王羲之《官奴帖》)

可见王羲之对楷书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与创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对东汉张芝“章草”的彻底蜕变,创造了今草,并将这种书体的艺术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献之《吴兴帖》

王献之的书以行书为主(即所谓稿书),掺杂草书。其行书连绵不断,兴酣时缀以草书,跌宕不羁,洒脱奔放,为所欲为,迥异于往法,令现代学书者亦不敢为之。他以汉魏笔法,融入两晋体势,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风。

 


王献之用笔,妙极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时代书家之所长,再借鉴吸收了他们的结体,在字型结构上加以变化,诸如变曲为直,斜多于正,疏多以密,方多于圆等,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结构,故王献之的字迹特别,一望便知其为小王书。而他字中所创造出来的笔意,更加强了美趣,一笔之中变化更加复杂,更为流美,小王书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心驰神往,超逸悠游,堪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献之书法美趣润泽,风流多姿,习称为破体、缓异,或曰清韵,这种书体,迎合了当时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结体舒展,线条婉美,韵味酣足,超迈脱俗的字体立即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自此,小王书盛行不衰,直至今日。